文化长廊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正文
【Day9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每天送你一首诗——《鹧鸪天•博山寺作》
2022-11-12 19:49   审核人:


Day9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每天送你一首诗——《鹧鸪天•博山寺作》

“此生不复宋土,我辛弃疾誓不为人”是“词中之龙”辛弃疾最深情的内心独白。他有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情壮志,更饱含“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别样柔情。他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敌爱国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一腔忠愤不为世用的一生。接下来请跟随学工君的脚步,一同走进词人辛弃疾的淡泊明志

鹧鸪天博山寺作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识缘由树,摘诗之果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时年四十多岁,本应是人生建功立业之心最盛、最能奋发作为之时,而此时的辛弃疾却屡屡受挫、厌弃官场、失意至极、决意归隐。被贬带湖期间,常往来于博山,在其生活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所以才会屡有题记,反复吟诵,博山似乎已然成为他失落心境的慰藉之地。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此词开篇总述词旨,以下层层递进,表明归隐之由、归隐之乐。上片四句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下片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表现宁学躬耕者不屈其志而得真名的精神。下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声名。下一句说人生历尽世事,到头来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词人南归以来,一直在地方官任上转徙不停,一个“却”字,实又流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最后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许也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畏。篇末承转,说明人世无君子可处,只好与松竹花鸟为友,无奈兼以自我开脱。

岁月倥偬,一生从容

词人辛弃疾少年峥嵘,中年归隐,晚年落寞,一生命运多舛、壮志难酬,虽是满腔热血无处施,满身才艺无处展,但也留下了无数令人为之动容的篇章,在宋代诗词的进步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茫茫世界,漫漫征途,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力地生活,但结果并非总如想象般美好且浪漫。也许,当下的压力已让你疲惫不堪,身边的不如意和质疑让你濒临崩溃,但失意是人间常态,换种眼光看世界,生活定会以独特的景色拥你入怀。是的,压力会使人焦躁不安,但勇敢的人也会在此之下愈发坚定前行,正如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若是可能,压力会成为你前行的动力,不顺心的事也终会成为万事胜意。路上总有阴影,但抬头总能看见阳光。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心怀感恩,充满激情,大胆前行,你我赤诚且勇敢,欣喜也在望。愿所有奔赴远方的人,心有惊雷生似静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