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讲堂>>正文
中外著名大学校长纵论高等教育“变革的力量”
2010-06-08 11:49   审核人:

中外著名大学校长纵论高等教育“变革的力量”

 中外大学校长纵论高教“变革的力量”

 当代大学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中,最为关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每一所大学都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彰显人才培养功能。怎样转变高校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质量保障评估,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国大学共同关注的话题。

 让我们聚焦5月初的南京,看一看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路径。

 

 办学理念之变

 

 大学能不能提供一种更强有力的力量,让学生能够应对全球的挑战。

 立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繁荣与发展,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的校长共同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绿色大学建设、大学与企业合作等议题。如何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转变观念,成为中外校长热议的话题。

“人们常说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如果这些一流人才不能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就不能说是高质量、高水平人才,这些学校也称不上是一流大学。”同济大学校长裴钢表示,“过去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体现在他的知识和具有的技能。但是,大学能不能提供一种更强有力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新的力量,实际上是软硬结合的力量,让学生能够应对整个人类发展和全球变化的挑战?这是大学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有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而另一方面可能危害社会。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表示:“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当中,可能更多地局限于发明、创造,却很少思考发明和创造的宗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如何把服务社会的理念融入我们的课堂和专业,通过课堂教学或者课外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意识行为当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对未来的人才支撑社会非常重要。”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或许有着不同的定位和特色,但在众多不同中也包含着一些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芝莫尔表示:“作为一家高等教育机构,我们能够创造出来的或者增添的价值,不在于具体的技术,而在于我们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人文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营造一个教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争论的氛围,教会年轻人怎样去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是大学能够提供的最大的价值所在。”

 当今世界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关键的挑战,这些挑战不是涉及到一个单一的领域,而是涉及到跨领域、跨学科的很多方面,需要一个全面整合的方法来处理。欧特克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表示:“过去几百年中,大学一直是创新和创造的源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界也在不断发展,学校和企业界的合作在新的时代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实际项目交给学生们参与去做,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解决跨学科的、需要全方位思考的一些问题,可以培养出更多有跨学科背景,具有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

 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校长彼得·古德蒙顿认为,要加强大学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他说,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大学、产业、整个社会、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都会从中受益。但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不应该牺牲学术的卓越性,而要使与社会相关学科的学术性、卓越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中,最大的推动力是要应对未来的挑战。

 20088月,中国政府作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决策,对2020年中国教育进行全面部署。当前高校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与挑战,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是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的中心地位,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在当前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这次在即将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我觉得这很好。”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说:“大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多角色的责任和使命。目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怎样把大学的优秀教师、主要的精英放在培养人才上。如果这些方面理顺了,我相信中国的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质量方面,一定能够很快上一个新的台阶。”

 

 培养模式之变

 

 提倡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处于高度兴奋,提高效率。

 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取决于课程的内容设置,还取决于教学传授方式。在牛津大学,本科生经常参加一些独立自主的学习、研究和讲座,学校提供许多的小班学科教学,甚至是教授“一对一”、“一对二”式的教学,以使学生受到导师严格的学习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弱点无处可藏,必须要直接面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和自我激励的习惯。”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介绍说,“另外,学校为学生创设学术环境,不仅仅在教室当中,还包括教室之外,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相互学习。”

 汉密尔顿表示,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时,要参加很多的社团活动,包括戏剧、音乐、体育、志愿者社团等一系列的活动。课外活动中,使得学生能够去发现自己其他的重要的潜能,产生一些和自己的学术兴趣完全不同的兴趣。他认为,大学的根本在育人,要根据不同的人满足不同的需求。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需要非常灵活地考虑怎样去营造环境,更好地支持他们发展。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教学模式是非常好的做法。在导师制模式下,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立论、辩论和独立思考。而美国的模式是互动式的讨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非盲目接受导师的意见。”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介绍说,“在美国,通识教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模式,美国的本科学生在前两年会选择各种各样的学科,然后再选择一个主科进行学习。”

 为什么这样做呢?莱文表示,对于多个学科的接触,使得学生有能力去应对新的、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他们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会有不同的视角。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广度,能够使毕业生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

 莱文介绍说,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有很多层次,在美国,高等教育当中有一半学生是进入两年制的、类似于专科层次的社区大学来学习,这些学校纯粹是为了就业而进行技能培训。但对于高端的大学来说,若满足于这样的教育目标就太狭隘了,因为它们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不但要培养能找到好工作的具有某种技能的人,更需要培养一批未来具有创造性、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出下一代的领导人。所以,这些大学比较注重通识教育。

 目前,中国有许多一流大学已经开始借鉴这种通识教育模式,实施个性化培养。20099月,南京大学在一年级新生当中启用了“三三制”教学模式。

 “这个教学模式由于以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为特征,实行三个培养阶段和三个发展途径。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三三制’。”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介绍说,“第一个‘三’,即三个培养阶段,实际上是把本科四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类培养阶段,主要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来施行;第二个阶段是专业教育培养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多元培养阶段。学生完成前两个学习阶段的任务以后,就进入多元培养阶段,实行的是个性化培养课程计划。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可以在本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学术类和就业创业类这三个层面上进行选择。”

 据介绍,如果学生要选择本专业学术类路径,将会按照本专业研究生的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包括参加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参加教授的课题、参加顶峰课程学习等;如果选择跨专业方向,在完成规定的本专业课程,也就是获得原来专业的准入和准出的资格以后,可以修读第二学位;如果选择就业创业类,就要将一部分时间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以培养创业就业能力。

 陈骏表示,南京大学的本科教学模式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动态的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教学模式会融入更多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成果,以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

 “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把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些极具创新潜力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发,从而产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目前,在教学模式上,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的差异就是这种互动性。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才能使学生处于高度兴奋之中,这样学生抓住知识、思考知识的效率才高。我们希望改变过去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知识传授和人格养成。知识传授是基础,人格养成是根本。”

 张杰介绍说,为了推进这样的教育理念,学校建立了“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培养模式。所谓“一个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三个结合”,是课内外相结合、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主要是强调师生平等互动,改变过去训导式的方式;课内课外相结合,就是与很多企业建立了相互交流的渠道,组织了大量的实践团队、学生社团参与实践;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就是鼓励教师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和实验室,鼓励本科生进入他们的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评价体系之变

 

 对不同类别的院校,要选用不同的评估方式、评估体系和评估周期

 如果说大学的理念和精神是大学的思想和灵魂,那么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是大学的生命,而质量保障和评估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认为,对不同类别的院校要选用不同的评估方式和指标体系,比如对高水平大学的质量目标、保障体系进行审核,对有一定办学历史和教学、科研实力的高校实行随机评估,对新办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定期开展质量认证。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确定各不相同的评估周期。他认为,即使在同一所大学里,不同的专业也要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应该分类指导。

 “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和保障非常重要,其评价标准必须根据培养目标来制定。不能用一种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大学,或者用一种类型大学的标准来评价其他几种类型的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认为,“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全面考虑影响培养质量的因素,学生、教师、课程、教学、管理、环境这六大影响因素要综合考虑。”

 那么,谁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判主体呢?“讨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以及评价标准的制定,要考虑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校长李向玉表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校长麦克姆·格兰特认为,大学有很多的利益相关方,比如政府给学校资金,学生是受教育者。但是学生不是消费者,不是最终的客户,不是来大学买文凭的。当然可以有一些方法来衡量学生的满意度,但是这只是一种指标而已,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应从外部评估转向推动学校内部,建立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激发大学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能干涉大学的自主权。”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表示,“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共识,明确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在根本上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努力,质量责任在高校,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既是英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改革、日本重视大学自我评估立法的基本经验,也是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的共同趋势。”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张育林认为,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看这个人才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这个贡献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但是,即使体现出来,也经常与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质、机会、工作实践经验和在大学中培养的素质有关,不能说全是大学的功劳,这是一个综合的结果。现在我们进行的大学评估,也包括国际上的大学水平评估,实际上反映的是一所大学的办学能力,是培养质量的保障和基础,但不是培养质量。

 “考核其实是一个指挥棒,就像高考一样的,高考采取什么样的模式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改革。同样,大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影响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认为,“中国的大学考核方式已经在逐步改变,现在已经到了理念考核阶段,即从能力的考核转变到对学生素质全面的考核。现在我们很多学校都是在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责任的表现以及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将这些综合起来加以考核。”

 有一种看法认为,考试扼杀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法国中央理工大学校长艾尔夫·彪赛表示:“在法国,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不管是在本科还是在硕士、博士的阶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综合素质来挑选学生。比如说一开始,根据学生的数学和物理的成绩,然后再根据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不同的阶段我们有不同评估的方法。我们选择其他的一些活动来评估学生领导力、企业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大学对学生的评价,考试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中国大学普遍放松了考试,现在中国大学的学生考试可能是世界上最少的国家之一,学生一到美国马上感到学习压力非常重,所以把考试和创新对立起来完全不正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考试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于教育家怎样去使用它。我们的教授和教师,应做到趋利避害。” 

记者 唐景莉 万玉凤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妙语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的适应性,通识教育模式也是如此。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模式,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种在异域文化当中发展起来的全新教育理念。因此,不加变动而全部照搬到中国文化当中,是很难成功的。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

    顶尖大学都有一个良好的支持创新的环境,包括工作条件,能够获得竞争性的研究经费,合理的教学科研的工作量,还有有效的管理支持。更重要的是,还要使他们能够有自由地开展对那些由好奇心驱动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讨论,教授那些我们看起来是错误的课程。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

    要承认卓越是有限的。大学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在每件事情上都做得非常完美,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卓越和公平是互不兼容的。如果说每所院校都同等重要,每个系都同等重要,那就很难在某个领域建立起卓越,所以对公共大学系统来说,需要作出选择。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

    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在创新的实践中培养并成长。从机制上看,就是要努力将学校具有的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服务于对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把学校所有能够利用的优势资源都转化为培养学生的资源,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

    我坚决反对学校去办企业,因为高校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哈工大是这样做的:第一,学校可以参与企业的行为,但仅限于成果转让,坚决不控股,只做技术转让。第二,教师不能成为一个企业的兼职人员。学校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绝不是企业文化的引入造成的,而是学校自己没有把好关。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

    历史证明,城市和城镇与大学之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容共生关系。一个城市要想在当代诸多的挑战中抓住机遇,在发展中抢占先机,占领发展制高点,就必然依托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要依托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需要现代大学的支持。

 

□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芝莫尔:

    在整个20世纪,美国的大学获得了大量来自欧洲和亚洲的移民。美国大学成为吸引世界人才的一块巨大的磁铁。但是,现在美国的移民政策变得越来越严格了。这样一种移民政策如果继续下去,必定会削弱美国教育体系的潜在优势。

    

□同济大学校长裴钢:

    大学的功能第一就是要培养合格的高水平人才,这是最重要的。否则的话,大学就不叫大学,那是公司。第二,大学还是要继续创造知识。第三,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就是大学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符合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第五,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社会服务。

    

□欧特克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

    一些无形的技术、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无形的技能是什么呢?就是创造力,就是人际沟通的能力,等等。这些无形的技巧、技能和能力是无法通过考试测量出来的。我们希望能更多地和大学沟通,让学校来调整课程,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

    

□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校长彼得·古德蒙顿:

    未来的社会和大学之间的整合会进一步加强,大学和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也会进一步加强,教育项目和科研项目、企业项目会在更大程度上进行整合。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行业、社会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学生也会回馈大学、行业和社会。

    

□美国莱斯大学校长大卫·李博隆:

    我们在创造一个环境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承担责任的能力。第四,培养其他能力和领导力。有一个概念叫电梯演讲,就是电梯从一楼到顶楼只有两分钟,大家必须有用两分钟说服别人的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本科生是最需要关注的。对于研究型的大学本科生的个性化指导而言,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让最拔尖的导师走进本科生的讲堂,走到低年级的课堂中去,这需要有硬性的规定和规则。

                       

 

 

 

关闭窗口